《魏书·志·卷十九》
-
官氏九
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独断,乃命臣以佐之。然则安海内,正国家,非一人之力也。书契已外,其事蔑闻,至于羲、轩、昊、顼之间,龙、火、鸟、人之职,颇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过三百,是为大备。而秦、汉、魏、晋代有加减,罢置盛衰,随时适务。且国异政,家殊俗,设官命职,何常之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海内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来尚矣。
魏氏世君玄朔,远统阙
臣,掌事立司,各有号秩。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创。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矣。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孤监北部,子实君监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
太祖登国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犹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统长领殿内之兵,直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巳下中散已上皆统之,外朝大人无常员,主受诏命外使,出入禁中,国有大丧大礼皆与参知,随所典焉。
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巳下有未备者,随而置之。
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
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待诏管官。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待诏侍直左右,出入王命。
二年三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属官,其有文簿,当曹敷奏,欲以省弹驳之烦。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国子学生员三十人。
三年十月,置受恩、蒙养、长德、训士四官。受恩职比特进,无常员,有人则置,亲贵器望者为之。蒙养职比光禄大夫,无常员,取勤旧休闲者。长德职比中散大夫,无常员。训士职比谏议大夫,规讽时政,匡刺非违。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煮炼百药。
四年七月,罢匈奴中郎将官,令诸部护军皆属大将军府。
九月,罢外兰台御史,总属内省。
十二月,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
天赐元年八月,初置六谒官,准古六卿,其秩五品。属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属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令长属官有署丞,秩九品。
九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于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太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将帅者,亦有五等。若百官有阙者,则于中擢以补之。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余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氵兄。又制诸州各署都尉以领兵。
十一月,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辩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
十二月,诏始赐王、公、侯、子国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师,职比家丞,总统群隶。
二年二月,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务。
二年正月,置内官员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
又制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异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县置三令长,八品者。刺史、令长各之州县,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长,虽置而未临民。自前功臣为州者征还京师,以爵归第,置散骑郎、猎郎、诸省令史、省事、典签等。
四年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永兴元年十一月,置骐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书。
神元年三月,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余人,各居别寺。
七月,诏诸征镇大将依品开府,以置佐吏。
延和元年三月,改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后复。
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辅政,置通事四人。又选诸曹良吏,给事东宫。
正平元年七月,以诸曹吏多,减其员。
兴安二年正月,置驾部尚书、右士尚书。
太安三年五月,以诸部护军各为太守。
延兴二年五月,诏曰:“非功无以受爵,非能无以受禄,凡出外迁者皆引此奏闻,求乞假品。在职有效,听下附正,若无殊称,随而削之。旧制诸镇将、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贡献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袭。”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五年九月,置监御曹。
太和二年五月,减置候职四百人,司察非违。
四年,省二部内部幢将。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员一百人,朝请员二百人。
十五年七月,置司仪官。
十二月,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覆育少卿官。又置光爵、骁游、五校、中大夫、散员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诸局监羽林、虎贲。
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故为重于刺史。疑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著于令,今列于左,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矣。
太师
太尉
仪同三司
太保
司徒
都督中外诸军事
太傅
司空
特进
右三师
右三公
大司马
诸开府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位在,三司上。
卫将军加大者,次仪同三司。
右三将军
右第一品上
右第一品中
右第一品下
太子太师
四征加大者,次卫将军。
四镇加大者,次尚书令。
太子太傅
左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
太子太保
尚书左仆射
太常
右东宫三师
尚书右仆射
光禄勋
尚书令
中书监
卫尉
都督府州诸军事
右三卿
中军将军
镇军将军
抚军将军
右三将军加大者,秩次四征下。
金紫光禄大夫
右从第一品上右从第一品中右从第一品下
太子少师
列曹尚书
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
太子少傅
中书令
凡将军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
太子少保
领军
太子左右詹事
右东宫三少
护军二职若侍臣带者加中。
散骑常侍
中侍中
司州刺史
都督三州诸军事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右六卿
领军将军
护军将军二将军与领护不并置。
右第二品上
右第二品中
右第二品下
前、后、左、右将军秘书监武卫将军
四平加大者,秩次护军下
光禄大夫银青者
都督一州诸军事
大长秋卿
将作大匠
左卫将军
右卫将军
右从第二品上
右从第二品中
右从第二品下
附马
给事黄门侍郎
通直散骑常侍
诸王师
太子中庶子
城门校尉
太子左右卫率
南、北、东、西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御史中尉
护凶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太中大夫
中常侍
护羌、戎、夷、蛮、越校尉
征虏将军
辅国将军
龙骧将军
司卫监
中尹
少卿
光爵
代尹
右第三品上
右第三品中
右第三品下
员外散骑常侍
中给事
镇远将军
骁骑将军
射声校尉
安远将军
太子家令
越骑校尉
建远将军
太子率更令
屯骑校尉
建中将军
太子仆
步兵校尉
建节将军
太子庶子
长水校尉
立义将军
给事中
监军
立忠将军
前、后、左、右军将军
立节将军
中大夫
恢武将军
秘书令
勇武将军
给事
曜武将军
昭武将军
显武将军
直阁将军
右从第三品上
右从第三品中
右从第三品下
国子祭酒
公府司马
谏议大夫
下大夫
尚书右丞
秘书丞
公府长史
司马别驾
建武将军
尚书左丞
太子中舍人
振武将军
太子三校
中黄门令
奋武将军
散骑侍郎
令
扬武将军
中书侍郎
内署令
广武将军
中谒者大夫
都水使者
广威将军
中散大夫
符节令
中坚将军
通直散骑常侍
中垒将军
建威将军
宁朔将军
振威将军
扬威将军
奋威将军
右第四品上
右第四品中
右第四品下
元士
诸开府司马
诸王友
公府谘议参军
司州功曹都官
员外散骑侍郎
诸开府长史
五局司直
太子门大夫
尚书吏部郎中
司败
协律中郎
太子洗马
诸局校尉
戟楯虎贲将军
武骑侍郎
符玺郎中
募员虎贲将军
奏车都尉
高车虎贲将军
驸马都尉
左右积弩射将军
骑都尉
强弩将军
羽林中郎
中散庶长
谒者仆射
羽林郎将
高车羽林郎将
冗从仆射
右从第四品上
右从第四品中
右从第四品下
中军、镇军、抚军长史
中书议郎
皇宗博士
鹰扬将军
诸开府从事中郎
归义侯
折冲将军
公府正参军
率义侯
宁远将军
公府主簿
顺义侯
扬烈将军
延尉正、监、评
朝服侯
诸开府谘议参军
太子舍人
太常丞
秘书著作郎
司州主簿
治书侍御史
中黄门
中谒者仆射
轻车将军
中黄门冗从仆射
威远将军
侍御中散
虎威将军
中军、镇军、抚军司马
中散
公府从事中郎
殿中将军
尚书郎中
散臣监
伏波将军
太子仓令
陵江将军
平漠将军
太子食官令
太子中盾
右第五品上
右第五品中
右第五品下
秘书郎
太子厩长
附义中郎将
国子博士
诸局监
归义中郎将
太学祭酒
尚书郎
率义中郎将
秘书著作佐郎
侍御史
顺义中郎将
武士将军
殿中御史
戟楯虎贲司马
虎贲司马
京邑市令
募员虎贲司马
虎贲郎将
典牧都尉
高车虎贲司马
方舞郎庶长
水衡都尉
戟楯虎贲将
宿卫军将
司盐都尉
募员虎贲将
掖庭监
司竹都尉
高车虎贲将
典客监
崇虚都尉
尝药监
典仪监
列卿丞
中谒者
协律郎
詹事丞
宫门司马
太祝令
代尹丞
宗圣士
小黄门
诸开府正参军
谒者
诸门府主簿
员外将军
辨章郎
散员大夫
太宰令
太乐祭酒
廪牺令
门下录事
殿中监
奉乘郎
翼驭郎
羽林郎
高车羽林郎
瞻人郎
方者郎
右从第五品上
右从第五品中
右从第五品下
公府行参军
太学博士
散骑
宣威将军
太史博士
奉朝请
明威将军
律博士
武烈将军
襄武将军
礼官博士
武毅将军
厉威将军
公府记室督
武奋将军
公府掾属
威烈将军
太乐博士
中军、抚军、镇军正参军
威冠将军
河堤谒者
主书郎
威虏将军
詹事五官
威戎将军
门下主书舍人
威武将军
门下通事舍人
司州司事
司州从事
代郡功曹主簿
右第六品上
右第六品中
右第六品下
诸开府行参军
监淮海津都尉
戟楯虎贲
散员士
诸局中校尉
募员虎贲
中书舍人
方舞郎
高车虎贲
领、护二卫主簿
诸宫门仆
治礼郎
主事郎
诸开府记室督
狱丞
詹事主簿
司马督
集书舍人
千人督
中军、镇、抚行参军
校尉
领、护功曹掾
领、护五官
散臣中校
宿卫统
太子常从虎贲督
侍干
寺人
暗人
掌玺郎
太子守舍人
掌服郎
掌筵郎
虎贲郎
诸开府掾属
集书校书郎
秘书校书郎
秘书钟律郎
右从第六品上
右从第六品中
右从第六品下
公府舍人
国子学生
秘书舍人
太子主书舍人
讨寇将军
符史郎
太子主衣舍人
讨虏将军
荡寇将军
都令史
讨难将军
荡虏将军
主书令史
讨夷将军
荡难将军
门下令史
荡逆将军
太子左、右卫率主簿
太庙门仆
司事郎
司州录事
代郡通事
御属
绥远将军
绥虏将军
绥边将军
右第七品上
右第七品中
右第七品下
诸门府舍人
祝史
诸局督事
秘书令史
太常齐郎
狱掾
主书令史
王家尉
太学典录
集书令史
公主家令
太史博士
起居注令史
太卜博士
直事郎
太医博士
司州本曹
太常日者
散臣督事
扶令
宿卫幢将
太乐典录
右从第七品上
右从第七品中
右从第七品下
公府令史
太学助教
厉武将军
太子典书令史
扫寇将军
厉锋将军
太子典衣令史
扫虏将军
虎牙将军
司事令史
扫难将军
虎奋将军
诸局通事
扫逆将军
殄寇将军
殄虏将军
殄难将军
殄夷将军
右第八品上
右第八品中
右第八品下
直事令史
尚书算生
诸寺算生
宿卫军司马
典客舍人
诸局书令史
诸局省事
符券吏
虎贲军书令史
尚书记室令史
公府閤下令史
乘传使者
右从第八品上
右从第八品中
右从第八品下
诸开府令史
祀官齐郎
白衣臣
宿卫军吏
典客参军
诸局书吏
太医、太史助教
书干
主书干
典书干
广野将军
横野将军
偏将军
裨将军
右第九品上
右第九品中
右第九品下
统史
主驿博士
八书吏
中校尉
王家吏
右从第九品上
右从第九品中
右从第九品下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齐、御仗左右武官。
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
太师太傅太保
右三师上公
王
大司马大将军
右二大
太尉司徒司空
开国郡公
右第一品
仪同三司开国县公都督中外诸军事诸开府散公
右从第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进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二将军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
卫将军加大者,位在太子太师之上。
四征将军加大者,位次卫大将军。
诸将军加大者左右光禄大夫开国县侯
右第二品
尚书仆射若并置左右,则左居其上,右居其下。
中书监司州牧四镇将军加大者,次卫将军。
中军将军镇军将军抚军将军
右三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散侯
右从第二品
吏部尚书四安将军中领军中护军二军加将军,则去中,位次抚军。
太常光禄卫尉
右三卿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中书令太子詹事侍中列曹尚书四平将军
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
右六卿
河南尹上州刺史秘书监诸王师左右卫将军前、左、右、后将军光禄大夫银青者。
开国县伯
右第三品
散骑常侍四方郎将护匈奴、羌、戎、夷、蛮、越中郎将国子祭酒御史中尉大长秋卿将作大匠征虏将军二大、二公长史若司徒置二长史,左在散骑常侍下,右在中庶子下。
太子左右卫率武卫将军冠军将军护羌、戎、夷、蛮、越校尉太中大夫辅国将军中州刺史龙骧将军散伯
右从第三品
二大、二公司马
太常光禄卫尉
右三少卿
尚书吏部郎中给事黄门待郎太子中庶子司空、皇子长史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太府
右六少卿
中常侍中尹城门校尉司空、皇子司马从第一品将军开府长史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以前上阶
镇远将军安远将军平远将军建义将军建忠将军建节将军立义将军立忠将军立节将军恢武将军勇武将军曜武将军昭武将军显武将军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司马通直散骑常侍司徒谘议参军事中散大夫下州刺史上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子
右第四品
中坚将军中垒将军尚书左丞二大、二公谘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仆中令侍郎太子庶子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司马前、左、右、后军将军
以前上阶
宁朔将军建威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广威将军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司空、皇子谘议参军事司州治中从事史左、右中郎将建武将军振武将军奋武将军扬武将军广武将军从第一品将军开府谘议参军事散子
右从第四品
宁远将军鹰扬将军折冲将军扬烈将军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二大、二公从事中郎秘书丞皇子友国子博士散骑侍郎太子中舍人员外散骑常侍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司马
以前上阶
射声校尉越骑校尉屯骑校尉步军校尉长水校尉司空、皇子之开府从事中郎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谘议参军事开府从事中郎中郡太守、内史、相开国县男
右第五品
伏波将军陵江将军平汉将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长史二大、二公掾属著作郎通直散骑常侍太子洗马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谘议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司马奉车都尉
以前上阶
太子屯骑校尉太子步兵校尉太子翌军校尉都水使者司空、皇子之开府掾属领、护长史司马归义侯率义侯顺义侯朝服侯轻车将军威远将军开府掾属虎威将军洛阳令中给事中散男
右从第五品
宣威将军明威将军从第三品将军长史二大、二公主簿二大、二公录事皇子郎中令司空主簿司空、皇子录事参军事从第三品将军司马第三品将军、三蕃王谘议参军事二大、二公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文学治书侍御史谒者仆射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录事参军司空、皇子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皇子功曹史
以前上阶
河南郡丞虎贲中郎将羽林监冗从仆射附马都尉廷尉正、监、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功曹、记室、仓曹、户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下郡太守、内史、相上县令、相
右第六品
襄威将军厉威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录事参军二大、二公列曹参军事给事中太子门大夫皇子大农骑都尉符玺郎
以前上阶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录事参军皇子主簿司空、皇子列曹参军事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从第一品将军开府主簿、列曹参军事从第二品将军、二蕃功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太子舍人三卿丞
右从第六品
威烈将军威寇将军威虏将军威戎将军威武将军四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二大、二公祭酒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司空皇子之开府祭酒武烈将军武毅将军武奋将军王、公国郎中令积弩将军积射将军员外散骑侍郎皇子中尉二大、二公参军事二大、二公列曹行参军开府祭酒
以前上阶
司空、皇子参军事司空、皇子列曹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录事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列曹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功曹史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二卫司马讨寇将军讨虏将军讨难将军讨夷将军从第三品将军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詹事丞列卿丞秘书郎中著作佐郎中县令、相
右第七品
荡寇将军荡虏将军荡难将军荡逆将军五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强弩将军二大、二公行参军司空、皇子行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列曹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第一品将军开府行参军王、公国大农
以前上阶
太学博士皇子常侍太常博士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参军事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列曹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主簿、列曹参军事四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司州主簿奉朝请国子助教
右从第七品
殄寇将军殄虏将军殄难将军殄夷将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行参军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列曹行参军四品正从将军主簿、列曹参军事侯、伯国郎中令司州西曹书佐殿中将军皇子侍郎大长秋丞
以前上阶
侍御史协律郎辨章郎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参军事从第三品将军列曹行参军五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王、公国中尉司州祭酒从事下县令、相
右第八品
扫寇将军扫虏将军扫难将军扫逆将军司州议曹从事史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公车令符节令诸署令千石已上者。
中黄门令门下录事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殿中侍御史中谒者仆射中黄门冗从仆射
以前上阶
宫门仆射侯、伯国大农司空、皇子长兼行参军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皇子上、中、下将军皇子中大夫二率丞四品正从将军列曹行参军王、公国常侍厉武将军厉锋将军虎牙将军虎奋将军五品正从将军主簿、列曹行参军司州文学从第一品将军、开府长兼行参军员外将军
右从第八品
旷野将军横野将军子、男国郎中令太祝令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
中黄门公主家令皇子典书令四门小学博士律博士校书郎二大、二公参军督护检校御史
以前上阶
王、公国侍郎侯、伯国中尉谒者太子三卿丞五品正从将军列曹行参军司空、皇子参军督护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兼行参军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参军督护殿中司马督
右第九品
偏将军裨将军太子厩长监淮海津都尉诸局都尉皇子典祠令皇子学官令皇子典卫令王公国上中下将军王公国中大夫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
以前上阶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参军督护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兼行参军太常、光禄、卫尉、领、护詹事功曹、五官治礼郎子、男国大农小黄门员外司马督
右从第九品
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
正始元年十一月,罢郡中正。
四年九月诏曰:“五校昔统营,位次于列卿,奉车都尉禁侍美官,显加通贵。世移时变,遂为冗职。既典名犹昔,宜有定员,并殿中二司马亦须有常数。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车都尉二十人,骑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马二百人,员外司马三百人。”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书令高肇,尚书仆射、清河王怿等奏置小学博士员三千人。
二年正月,尚书令高肇奏,都水台请依旧二使者,参军事、谒者并录事、令史亦随事更立。韶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属司,唯须充事耳,亦何劳多也。参军、录事并更置一,谒者加二,令史依旧。”肇又奏诸州谘议、记室、户曹、刑狱、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参军悉并省之。
四年七月,诏改宗子羽林为宗士,其本秩付尚书计其资集,叙从七已下、从八已上官。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
十二月,罢诸州中正,郡县定姓族,后复。
孝昌二年十月,诏宗士、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置望士队四百人,取肺府之族有武艺者。
孝庄初,以尔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增佐吏。又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太宰,增佐吏。
永安二年,各诏复置司直十人,视五品,隶廷尉,复治御史检劾事。
普泰初,以尔朱世隆为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黄门、武卫将军,并增置六人。
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
天平四年夏,罢六州都督,悉隶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后,天下多事,勋贤并轨,乃俱置之。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齐献武王勋高德重,礼绝群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长、丞主陵,今请置长一人,丞一人,录事一人,户曹史一人,禁备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旧。”诏“可”。
七年三月,诏左右光禄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禄大夫置四人,光禄大夫置四人,太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诏以四中郎将,世宗永平中权隶领军,今还属护军。
自古天子立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则以家与谥,官有世功,则有宦族,邑亦如之。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其大略然也。至于或自所居,或以国号,或用官爵,或用事物,虽缘时不同,俱其义矣。魏氏本居朔壤,地远俗殊,赐姓命氏,其事不一,亦如长勺、尾氏、终葵之属也。初,安帝统国,诸部有九十九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其氏。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年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
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次兄为拓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
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
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
次弟为侯氏,后改为亥氏。
七族之兴,自此始也。
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
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高祖革之,各以职司从事。
神元皇帝时,余部诸姓内入者。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独孤氏,后改为刘氏。
贺楼氏,后改为楼氏。
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
是连氏,后改为连氏。
仆兰氏,后改为仆氏。
若干氏,后改为苟氏。
拔列氏,后改为梁氏。
拨略氏,后改变为略氏。
若口引氏,后改为寇氏。
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普陋茹氏,后改为茹氏。
贺葛氏,后改为葛氏。
是贲氏,后改为封氏。
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
可地延氏,后改为延氏。
阿鹿桓氏,后改为鹿氏。
他骆拔氏,后改为骆氏。
薄奚氏,后改为薄氏。
乌丸氏,后改为桓氏。
素和氏,后改为和氏。
吐谷浑氏,依旧吐谷浑氏。
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
贺若氏,依旧贺若氏。
谷浑氏,后改为浑氏。
匹娄氏,后改为娄氏。
俟力伐氏,后改为鲍氏。
吐伏卢氏,后改为卢氏。
牒云氏,后改为云氏。
是云氏,后改为是氏。
叱利氏,后改为利氏。
副吕氏,后改为副氏。
那氏,依旧那氏。
如罗氏,后改为如氏。
乞扶氏,后改为扶氏。
阿单氏,后改为单氏。
俟几氏,后改为几氏。
贺兒氏,后改为兒氏。
吐奚氏,后改为古氏。
出连氏,后改为毕氏。
庾氏,依旧庾氏。
贺拔氏,后改为何氏。
叱吕氏,后改为吕氏。
莫那娄氏,后改为莫氏。
奚斗卢氏,后改为索卢氏。
莫芦氏,后改为芦氏。
出大汗氏,后改为韩氏。
没路真氏,后改为路氏。
扈地于氏,后改为扈氏。
莫舆氏,后改为舆氏。
纥干氏,后改为干氏。
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
是楼氏,后改为高氏。
尸突氏,后改为屈氏。
沓卢氏,后改为沓氏。
嗢石兰氏,后改为石氏。
解枇氏,后改为解氏。
奇斤氏,后改为奇氏。
须卜氏,后改为卜氏。
丘林氏,后改为林氏。
大莫干氏,后改为郃氏。
尔绵氏,后改为绵氏。
盖楼氏,后改为盖氏。
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渴单氏,后改为单氏。
壹斗眷氏,后改为明氏。
叱门氏,后改为门氏。
宿六斤氏,后改为宿氏。
馥邗氏,后改为邗氏。
土难氏,后改为山氏。
屋引氏,后改为房氏。
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乙弗氏,后改为乙氏。
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二部最为强盛,别自有传。
南方有茂眷氏,后改为茂氏。
宥连氏,后改为云氏。
次南有纥豆陵氏,后改为窦氏。
侯莫陈氏,后改为陈氏。
库狄氏,后改为狄氏。
太洛稽氏,后改为稽氏。
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
步鹿根氏,后改为步氏。
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俟奴氏,后改为俟氏。
辗迟氏,后改为展氏。
费连氏,后改为费氏。
其连氏,后改为綦氏。
去斤氏,后改为艾氏。
渴侯氏,后改为缑氏。
叱卢氏,后改为祝氏。
和稽氏,后改为缓氏。
冤赖氏,后改为就氏。
嗢盆氏,后改为温氏。
达勃氏,后改为褒氏。
独孤浑氏,后改为杜氏。
凡此诸部,其渠长皆自统众,而尉迟已下不及贺兰诸部氏。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
郁都甄氏,后改为甄氏。
纥奚氏,后改为嵇氏。
越勒氏,后改为越氏。
叱奴氏,后改为狼氏。
渴烛浑氏,后改为味氏。
库褥官氏,后改为库氏。
乌洛兰氏,后为兰氏。
一那蒌氏,后改为蒌氏。
羽弗氏,后改为羽氏。
凡此四方诸部,岁时朝贡,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太和十九年,诏曰:“代人请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达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仍居猥任。比欲制定姓族,事多未就,且宜甄擢,随时渐铨。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自此以外,应班士流者,寻续别敕。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自皇始已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间不降官绪,亦为姓。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凡此姓族之支亲,与其身有缌麻服已内,微有一二世官者,虽不全充美例,亦入姓族;五世已外,则各自计之,不蒙宗人之廕也。虽缌麻而三世官不至姓班,有族官则入族官,无族官则不入姓族之例也。凡此定姓族者,皆具列由来,直拟姓族以呈闻,朕当决姓族之首末。其此诸状,皆须问宗族,列疑明同,然后勾其旧籍,审其官宦,有实则奏,不得轻信其言,虚长侥伪。不实者,诉人皆加‘传旨问而诈不以实’之坐,选官依‘职事答问不以实’之条。令司空公穆亮、领军将军元俨、中护军广阳王嘉、尚书陆琇等详定北人姓,务今平均。随所了者,三月一列簿帐,送门下以闻。”于是升降区别矣。
世宗世,代人犹以姓族辞讼,又使尚书于忠、尚书元匡、侍中穆绍、尚书元长等量定之。
『上一章』『魏书章节目录』 『下一章』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c.yzqx.net/bookview/7070.html
热门诗词
- 柳梢青(冬月海棠) [卢炳]
- 满庭芳(催梅) [葛立方]
- 【正宫】醉太平_堂堂大元, [未知作者]
- 摸鱼儿(寿王城山) [刘辰翁]
- 【越调】小桃红 题写韵轩 [杨朝英]
- 水调歌头(吴制置猎生日) [魏了翁]
- 台城路(迁居) [张炎]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
- 「搜神记」
热门名句
-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 绿叶翠茎,冒霜停雪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